

强氏
禺彊、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强)、王梁
安徽江南与江淮区,陕甘宁青区等
强鉏,强伸,强至
天水郡,丹阳郡
强卫、强晓初
得姓始祖
禺彊、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强)、王梁。
各支始祖
强至,北宋大臣,籍贯钱塘,至五子,长献明,次子浚明迁无锡梁溪 ,后梁溪又名五牧。三渊明徙溧阳,是为江苏无锡、常州始祖。五子涉明留居徽州,是为 安徽芜湖始祖 ,强至第四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展开
安徽繁昌强氏字辈:“以光祖训”。
安徽蚌埠强氏字辈:“龄树乐恒化传仁义礼智信中正和平新”。
安徽固镇强氏字辈:“罗恒化传”。
安徽芜湖强氏字辈:“之喜尔日佩天加世永昌克成光大志”。
四川绵阳强氏字辈:“继思维贵然孺天廷文全国正从海远永代发万年”。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世代永久长祥光同庆节季字纯大昌”。
四川会理强氏字辈:“孟永思申锦正耀家兴元德世泽光辉美选大明”。
福建龙岩强氏字辈:“以中如元大振起世家声名登观上国永祚承天恩”。
贵州石阡强氏字辈:“绍仕启正金宏仁寿永登祖源培大德文武定朝廷”。
甘肃白银强氏字辈:“鸣字孟守敬周喜忠存福儒万有生科发连登魁元仕文章花果仲英才”。
江苏六合强氏字辈:“入德传家远存仁保世川”。
河北沧州强氏字辈:“学献群国振玉义宝德恩同春福寿平静吉云瑞月万光兆化锡凤增龙治安立家”。
展开
迁徙分布
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强姓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苻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强姓,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苻坚的后代就姓强。关于强姓在1000多年以前与氏族的这段渊源,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可资说明,该稿是这样说的“……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从以上的述说,大家也许会认为强氏是一个源自氏族的姓氏,实际上这种想法大谬不然,我国强氏的源远流长,他们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
展开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浚渠堂: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
此外还有五云堂、仁山堂、朱丝堂、永芳堂、碧山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炎黄苗裔;
春秋渊源。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强姓的得姓历史渊源。
望出天水;
芳传丹阳。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强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天水世泽;
论语家声。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强蒙事典,时人以《论语》专家谓之。
三渠世德;
双萼联镳。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强循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强至的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五兄弟事典。
五言通用联
蔼蔼贤哲事;
依依离别言。
——佚强蒙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处士强蒙诗句联。强蒙工诗善医,其诗作收入《全唐诗》。
六言通用联
登第则传五子。
开渠以利一方。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万古称颂强公渠;
千秋拜读祠部集。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濬渠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官至大理少卿、右庶子。下联典指宋代进士强至,字几圣,钱塘人。终祠部郎中。有《韩忠献遗事》、《祠部集》。
九言通用联
通渠溉田,争起强公颂。
隐居结社,常作碧山吟。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下联典指明代广昌尹强仕,字甫登,无锡人。嘉靖举人,授广昌尹,尝结碧山吟社。有《家食编》。
展开
-
01-032020强氏字辈汇总强氏字辈 南昌市强氏字辈:天世庆文玉,金同汗燕基。 赣州市强氏字辈:辛贵志有伯,仲朝兴天文,显向明良喜(振),起宗传万代,福定隆昌久,恩荣广大长。 上饶市强氏字辈:田廷正新礼义广昌兴家立业继嗣延长。
-
01-032020宗祠通用联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炎黄苗裔;春秋渊源。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强姓的得姓历史渊源。
-
01-032020郡望堂号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
01-032020姓氏名人强 鉏 春秋时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厉公派雍纠去杀他,后来事情败露,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杀死了雍纠。厉公即位后,追查原来的事,强鉏被判刖刑(把脚砍掉)。君子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
01-032020强氏起源强氏起源 强(jiàng)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禺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远古黄帝有一个玄孙,名字叫禺彊。在禺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彊”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