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姓
宋穆公(子和)、穆生、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
穆崇、穆修、穆桂英
河南郡、汝南郡、河内郡;河南堂、汝南堂、河内堂
穆为民、穆棣
宋穆公。宋穆公是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时舍太子与夷不立而欲立穆,宋穆公三让而受之。为感兄恩,穆临死时遗命,将君位还给宣公之子与夷而不传己子公子冯,并让公子冯出居郑国。不久宋穆公薨,与夷继位为宋殇公。殇公继位不久即被华督所杀,公子冯乘机回国并争到君位,即宋庄公。此后,宋国统治权皆由宋穆公的后人掌握。传到宋文公时,宋国发生了以昭公之子为首的反对宋文公的叛乱,宋穆公与宋武公的宗族也被卷了进去。事后,昭公之子等人被族诛,穆公、武公的后裔被逐出宋国。被逐的宋穆公支孙一族为怀念宋穆公的豁达大度、兄弟友善,而以穆公谥号为姓,尊宋穆公为穆姓的得姓始祖。
展开
江苏连云港穆氏字辈:“元方绪(儒)汝道传家久诗书世(士)克昌”。
河南永城、安徽萧县穆穆氏字辈:善运桂景思克昌 祖成子基本尊武丰 大道传家孝敬钦从。
辽宁海城穆氏字辈:“景俊成德振家天锡文志广”。
辽宁旅顺穆氏字辈:“国安日(义)方传道勇”。
云南昌宁穆氏字辈:“元发云其 渊世国文 绍焕朝廷 相儒新尧 应荣明泽 时经春晓 复为州邦 敏俊英豪”
云南腾冲穆氏字辈:“大自立成加春茂正永昌”。
云南绥江、重庆铜梁穆氏字辈:“永思子文朝显正和人兴财发万荣光宗”。
福建泉州穆氏字辈:“孟国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传孝贤惟念子孙光祖德谦恭笃敬永绵延”。
天津回族穆氏字辈:“应思景从国朝兴文成祥瑞怀德生孝友为本伦长续诗礼传家祖训良”。
山西孝义穆氏字辈:“士生连允继先”。
陕西西安穆氏字辈:“正……兆仕则治国”。
展开
宋国兄弟阋于墙,穆姓因为政治斗争牵连而开始了流亡生涯,他们流亡的方向主要是宋国以南的楚国,以北的鲁国及周都所在的中原地区,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穆姓人已播迁于今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一带。秦汉之交时,在鲁国有一位穆的学者,史称穆生(宋穆公后裔),他曾在西汉属国楚国任中大夫,一直活动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后裔缓慢地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播迁,有的尊穆生为其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穆公的后裔被迫南迁,其播迁方向为江南各省和湖南、四川一带,但人口繁衍受到压制,而作为丘穆林氏改穆姓的鲜卑人却在今陕、甘、青、晋、豫兴盛起来,穆崇和穆丑善为其杰出代表,时称穆姓家族“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后形成穆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南郡。穆崇后裔发展到第五代,名载史册者有十五人,可见其家族之显赫。如今居北京之穆姓多为满清后裔,而世居沈阳的满人改穆姓者,有向黑龙江、吉林等地迁徙者。当今中国之穆姓,分布地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
展开
郡望
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堂号
穆姓以“明经”、“河南”等做为堂号。
展开
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内署四千。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沂水令穆相,字伯寅,三元人。正德进士,授沂水令。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联中“六事”,指考察地方官政绩的注项内容: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见《金史.百官志一》)。“四知”为后汉杨震拒贿的典故。《后汉.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五王世袭;四子成名。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人穆崇,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儿子穆观、孙子穆寿、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穆观字闼拔,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下联典指唐代河内人穆宁,安史之乱时,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曾撰写家令训子,为人称道,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成名。穆赞字相明,宪宗时官至宣歙观察使;穆质,宪宗时历官给事中、开州刺史;穆员,字与直,工文辞,曾任东都留守杜亚幕僚;穆赏,官监察御史。他们兄弟都有令名而平和纯朴,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
汝南世泽;训子家声。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穆宁,撰家令种训诸子。
远征六省;勇冠一时。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将领穆占(?-1683),满洲正黄旗人。顺治间,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三桂死,他从贝子彰泰规取云、贵、围昆明。三桂孙世璠自杀,云南始平。师还,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下联典指后魏尚书穆头,以侍御郎从太武征赫连昌,勇冠一时,拜司监。从太武田崞山,有虎突出,搏而获之。后从征白龙等,以功进爵建安公拜尚书。
文传琬琰;家继球琅。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穆修能文,继承柳开,力尊韩、柳。下联典指唐·穆宁。
五言通用联
求书逾万卷;拒敌届七宿。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司农卿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于下书,所在写录,得万余卷。武定中官汲郡太守,终司农卿。下联典指宋代湖北提刑穆璌,为衡阳
展开
-
12-302019穆氏名人穆氏名人 穆寂 唐朝诗人。 穆修 (979~1032),宋代散文家。字伯长。郓州(今属山东)人。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著有《穆参军文集》。
-
12-302019宗祠楹联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外书六事;内署四千。 ——佚名撰穆姓宗祠通用联
-
12-302019穆氏起源穆氏起源 穆(m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穆”,是古代帝王诸侯逝世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按周礼规定的宗庙制度,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系由子传,因此“穆”还具有“血脉世系延传”之意。春秋时期,宋国有国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
-
12-302019穆氏字辈汇总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穆氏字辈:朝 廷 楚 胜 仕 万 代 永 龙 昌 北京市穆氏字辈 通州区穆氏字辈:宗容维德敬振志大(道)心(新)常(长) 房山区穆氏字辈:凤支昭永曰正清国大贤文仁仕德昌良善明长远家森定显阳洞顶成先绪礼义坐朝堂 丰台区穆氏字辈:德、洪、植、福 、希、启、克、兴、广、进、学、仕、万、国、增、荣、永、兆、怀、庆、光、玉、献、庭、培、维、联
-
09-062013穆氏:高十辈 只能称呼“活老辈子”近日,巴南区云篆山湖畔松林山庄,600多名穆氏宗亲不焚香,不烧纸,以最环保的方式———集体默哀一分钟,祭奠已故穆氏家族成员,由此拉开巴南穆氏家族会的帷幕。
-
09-062013穆晓炯穆晓炯 1968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光明中学校长,中学特级教师,黄浦区政协常委,黄浦区理科学会理事长。 他从小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高中毕业时放弃了保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机会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时又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到了中学教学的岗位。他兢兢业业,扎根于三尺讲台,
-
09-062013穆孔晖穆孔晖(1479~1539),明代官员,理学家,心学学者。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穆孔晖是继承和传播王守仁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穆孔晖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
09-062013穆绍穆绍(480—531)代(今山西大同)人,北朝魏人,字永业,穆亮子。太和中,除员外郎,侍学东宫,转太子舍人。尚琅邪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散骑侍郎,领京兆王愉文学。宣武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高阳王雍友。袭父爵顿丘郡公,进散骑常侍,领主衣都统。迁秘书监、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卿,劝胡太后除权臣元爰,又迁卫将军、太常卿。除中书令。孝明时,转七兵尚书,徙殿中尚书。除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中书监,复为侍中,领本邑中正。加特进,仪同三司。去职。
-
09-062013穆子容穆子容(?~551),字山行,代(今山西大同)人。魏司空亮从子。历通直散骑常侍、平东将军、中书侍郎、恒州大中正、汲郡太守。入齐为司农少卿,卒于司农卿。《北史 穆崇传》记:崇“子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
-
09-062013穆晓敏穆晓敏,女,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通信学会理事、组织委员会委员,曾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访问和合作研究。现为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数字水印技术、无线通信信道特性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横向合作项目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