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姓
源自子姓,姬姓
山东、河南、河北
孟子、孟宗、孟浩然
江夏郡、洛阳郡;江夏堂、洛阳堂
孟少农、孟建柱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2704-141-03),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
各支始祖
孟轲:字子舆,生于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己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是为孟氏世家二义堂始祖。
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唐朝时期诗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展开
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展开
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零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清初孟姓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
展开
郡望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汉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堂号
江夏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
武康堂:以望立堂。
安平堂:以望立堂。
平陆堂:以望立堂。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亚圣堂:因孟子被称为“亚圣”而名其堂号。
展开
四言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昌平世泽;亚圣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鹿门隐居: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廉德还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著恭武;道传孟轲: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节镇荆襄: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展开
-
12-302019孟氏名人战国 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本名孟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
-
12-302019宗祠对联宗祠对联 四言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
-
12-302019孟氏字辈孟氏字辈 通州区孟氏字辈: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房山区孟氏字辈: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丰台区孟氏字辈:昭宪庆繁祥
-
07-272013清徐孟氏祠堂黄土高原山西境内的太原清徐县,背依吕梁,中流汾水。县城东北十里的汾河东岸,有一个依傍汾水、河渠纵横、林木茂盛、风景秀丽的村庄,它就是以“亚圣孟子”后裔世代居住而声名遐迩的“长头村”。
-
03-292013年会激亲情--- 孟氏宗亲联谊会沈阳分会召开第四届年会孟氏宗亲联谊会沈阳分会第四届年会,于6月13日在沈阳轻工设计院会议厅隆重召开。
-
06-092013孟养玉孟养玉,一九三四年生。山西文水人。擅国画。
-
06-092013孟京辉孟京辉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
06-092013孟凡贵孟凡贵,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擅长集“捧哏”与“逗哏”于一身的单口相声,语言诙谐幽默,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
06-092013孟欣1956年1月出生,回族,中央电视台电视导演、高级编辑、戏曲﹒音乐部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制片人、德艺双馨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两度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导演奖”、获得由全国电视观众投票推选出的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在2000年布达佩斯国际可视艺术节上,获得了参赛的53个国家中唯一一个导演成就奖。
-
06-092013孟喜元孟喜元,河北省曲阳县人,生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毕业于内蒙古财贸干部进修学院,结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人物进修班,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第八、九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