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姓
周公旦
山东、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鲁班、鲁恭、鲁肃、鲁宗道
扶风郡、新蔡郡;三异堂,五经堂,扶风堂
鲁思明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昂:号照轩,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岁(1243年)生,官殿中侍御使。世乱远引由山东来益上流落业二里九岗山五公村口,自号九峰老翁,享九十四岁。元顺帝至元二年(1337)年丙子岁卒。为资江鲁氏始祖。其御史宅躀并窖金轶事历载邑乘至今。
鲁凤舞:鲁昂第十一代孙,由昂公下清房应字辈分支出去。明弘历至明嘉靖年间,由于鲁凤舞父亲去世,由母亲谭氏带回娘家,给舅舅做继子,并改姓为谭。多年后,这支人口发展迅速,其中部分后代不忘祖宗,找到宗亲并重新又改姓鲁,在后来的修谱中正式启用鲁昂支的字辈。这部分鲁姓一直生活在益阳及益阳的黄泥湖等地。至今为止,益阳一直有谭鲁不通婚的习俗。
炳公: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澧南松山(今湖南津市)。其子应福,应寿及子孙散居各地。是为澧洲鲁氏之始祖也。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鲁明远;待考,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村(现界岭村)鲁家冲。
展开
益阳鲁氏:始迁祖昂公,原籍山东曲阜,南宋理宗时官殿中御史,解组迁居益阳二里九冈山,今属桃江。子太清、太源,衍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谱,道光8年(1828)、咸丰11年(1861)、光绪18年(1892)、1930年、2001年续修。清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应延光崇泽。源房旧派:一派起于昂,太有及景南,学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国治家先正,贤良定克昌,和宗承礼教,耀祖立纲常。2001年续修新派:主伟开新宇,英才创鸿章。2001年续修族谱共12卷,,湖南省图书馆有藏。益阳鲁姓2001入谱人口十万有余,主要居住在益阳的资阳区,桃江南县沅江均有分布。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福建,台湾,南京,北京,四川,重庆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益阳鲁姓。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夹石镇鲁家山村鲁氏字辈:宏子文武道,贵仲冲之白,万年志忠诚,国字有德学。
展开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之鲁姓为多,上述两省之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15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展开
望
鲁姓的望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新蔡郡(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堂号
九峰堂:九峰堂隶属于扶风堂。益阳鲁氏始祖昂公自号九峰老人,为纪念昂公特立九峰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异堂:源出东汉宰相鲁恭,鲁恭以德化为治,天下出现三异:“虫不入境、野鸟化为家禽、童子有仁心。”
文昭堂:源自得姓始祖周文王,文王之昭也。
展开
四言
源自曲阜;望出扶风。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鲁姓源流和郡望。
平阳世泽;谯国家声。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中牟循吏;东海高贤。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平陵人鲁恭,字仲康,十五岁时,与弟弟鲁丕一同在太学学《鲁诗》。章帝时任中牟令,专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当时遭蝗灾,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随行田间,见有雉鸟飞过小孩身边,来人问:“你为什么不去捕捉雉鸟?”孩子答道:“它将要育雏,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报告说见到了三异:蝗虫不入中牟县境,德化能及于禽兽,童子具有仁爱之心。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隐居不做官,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魏国使者新垣衍请求尊秦昭王为帝,他找到平原君,极力劝阻,并对新垣衍说:“如果尊秦昭王为帝,我只有跳东海而死!”后来,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多次攻打不胜,他写信劝说燕军将领撤去防守。著有《鲁仲连子》十四篇。
驰声豪族;抗节朝廷。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郿县人鲁芝,字世英,三国魏时举孝廉,官天水太守,齐王曹芳时,曹爽执政,任他为司马。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时,他找到曹爽,建议保住许昌,但未被采纳。曹氏兄弟被杀后,他既不争辩,也不求饶,很受司马懿敬佩,得以免死。后官至光禄大夫。下联典指北宋谯郡人鲁宗道,字贯之,进士出身,天禧年间任右正言,提过不少建议,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写“鲁直”。仁宗时官参知政事(副相),多次当百弹劾骄横的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根据他的姓“鲁”为鱼字头,又因为他鲠直如鱼头。此联另有版本上联二字“声”为“名”。
指囷济急;论钱惩贪。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家中富裕,好施舍,周瑜任居巢长时,求他资助粮食,当时他有两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给周瑜。后随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率大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合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败曹军。周瑜死后,他带领军队,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极力主张与刘备和好。下联典出西晋南阳人鲁褒,字元道,好学博闻,自甘贫困。元康年后,朝政腐败,贪官横行,他有感于时事,隐姓埋名著《钱神论》,以讽刺现实。当时,此文被广为流传。
展开
-
12-262019鲁氏起源鲁氏起源 源于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长子伯禽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
-
12-262019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
12-262019宗祠对联宗祠对联 四言 源自曲阜;望出扶风。 ——佚名撰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鲁姓源流和郡望。
-
12-262019鲁氏字辈汇总鲁氏字辈 通州区鲁氏字辈:文思正大光明显 永世荣华富贵兴 房山区鲁氏字辈:哲世圣朝大安德,彩正庆永承恩泽,经文光宗必耀祖,纬武齐家能治国 丰台区鲁氏字辈:万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则,东方开景运,来福变西国
-
06-032016【姓氏百家】鲁姓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可知鲁姓主要来源有: 第一,出自姬姓,源于鲁国封地。 第二,源于鲜卑族,人数较多。 第三,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如白族、土家族、女真族勃术鲁改姓等。
-
07-052013鲁振顺鲁振顺(Lo Chun Shun,1957年4月22日-),籍贯天津,香港无线电视演员、香港华仁书院校友。他其后毕业于第8期无线电视艺人训练班。他于1983年演出北斗双雄后,1984年转投亚洲电视,演出《毋忘我》、《武则天》、《四大名捕重出江湖》、《群芳颂》、《哪吒》、《清末四大奇案》、《决战江湖》、《满清十三皇朝2》等片。
-
07-052013鲁文杰鲁文杰中学就读乐善堂顾超文中学,1996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鲁文杰曾是香港儿童节目闪电传真机主持人,另担任1994年TVB儿童节大使。鲁文杰在1992年亦曾拍摄一辑维他奶饮品广告,当时更前往美国旧金山实地取景。
-
07-052013鲁贞鲁贞:元浙江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
06-242013鲁蟒鲁蟒字煜恒,网络写手,资深多媒体设计师号旷世刁民,祖籍山东兖州,浙江龙游横山天池村人。
-
06-242013周公旦周公旦,是鲁姓始祖,姬姓,名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又称叔旦、周文公,生卒年不详。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因封地在鲁(今山东),史称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