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姓
匡句须
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
匡章、匡衡、匡咸、匡昕
太原府、晋阳郡、任城;太原堂、晋阳堂、任城堂
匡萃龙、匡灿
得姓始祖
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展开
湖南郴桂六县匡氏字辈:
本原派:“元昌大流辉麟趾振熙(白皋)景象唐虞民孝忠节列标名世文武辅朝国泰平富寿康宁贵聿福义礼荣华永久金玉联芳光明”;
今统派:“孝友为家训传经广俊豪诗书育聪慧博士重薰陶绪远怀江右择基旺楚南湘云呈彩瑞紫霞映庐山”。
湖南隆回匡氏字辈:“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秀朝元顺祖宗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
湖南溆浦匡氏字辈:“崇贵孝友再孟庆学结前景承宗元正文永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
湖南麻阳土军寨、岩门双冲匡氏字辈:“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侍(景)荣兰万朝廷士学世上大国兴盛明永承宗启贞吉安开代远茂源本光亨泰和绍恩泽宏文换家声
湖南拖冲匡氏字辈:“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永廷时达国朝起士家帮以兴隆绍世代毓英华。
湖南湘乡匡氏字辈:“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发文尧太祖良臣佐国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求廷献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湖南武岗、城步、新宁匡氏字辈:“世必仲宗祖子文元再朝立德光前远荣华邀天恩诗书传奕叶礼乐记乾坤怀志博经学承平起俊英惟廉宜作训圣哲业基兴”。
展开
历史上匡姓的迁徙与分布
明朝时,匡姓大约有1万2千人。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东为匡姓第一大省,占匡姓总人口的29%。
当代匡姓的分布
匡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当代匡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四川、山东,这8省大约占匡姓总人口的96%。湖南为当代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匡姓总人口的36%。
展开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
任城:任城历史悠久,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朝时期为任国、邿国。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仍国堂、任国堂、邿国堂、济宁堂。
凿壁堂:汉朝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乐安堂:同凿壁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源自匡邑;望出晋阳。
——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结庐得术;凿壁偷光。
上联:周朝匡裕,字子孝,传生具神灵,成年学道,得神仙术,隐居南障山,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下联:西汉东海人匡衡,字稚圭,少贫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元帝时官太子少傅、丞相,封乐安侯。
号呼苏母;诗说解颐;
上联:南齐匡昕,有至性,母亡经日,昕号叫,母即苏,时称孝感。下联:匡衡。
结庐体国;凿壁偷光。
上联:周代匡侯后裔匡裕等兄弟七人,于庐山结庐而居。下联:匡衡。
五言通用联
倒履传佳话;结庐见壮心。
上联:匡衡一次与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对方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下联:匡裕兄弟。
七言通用联
河东元帅传名远;齐国将军建树多。
上联:元代名将匡才,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下联:战国时齐国名将匡章,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精通医术名中外;善于说诗解人颐。
上联:明代名医匡愚,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三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下联:匡衡。
军功炳炳武德将;政绩赫赫安乐侯。
上联: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苏赣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参政,辞职隐居。张士诚聘以元帅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战功授山东沂州守御所百户,四年升莱州卫副千户,十四年授武略将军,率军在山东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大败倭寇,屡建奇功,使“东莱之人不复知有寇”。后以老病请致仕,升为胶州守御所正千户,由其长子匡德袭其职,移镇胶州,匡福被胶州匡姓后人尊为始祖。下联:匡衡。
展开
-
12-252019匡氏始祖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
-
12-252019匡氏源流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
-
12-252019匡氏名人匡章,战国齐将领。又叫章子、匡子。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秦国进攻。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备军)和北地之众攻燕,攻入燕都蓟城(北京),杀子之(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和燕王哙。齐军因行为残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军侵齐,打到濮水(经山东郓城至茌平东入济水),齐将声子被俘,他败走。湣王即位,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攻楚。他率军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位在强秦崛起
-
12-252019匡氏字辈汇总匡氏字辈 河源市匡氏字辈:仕应文成德(达)泽芳大明少造中(?)章偷由此道孝贤子忠入高曾(?)激乐邦分(?)忠祥彩国去美定荼昌此道仁义(?)安邦思正太宗茂贵茫元分 肇庆市匡氏字辈:明,芳,元,德,仕 清远市匡氏字辈:宏大光祖德佑启玉后昆晋阳绍教泽
-
06-132013湖北汉川双溪匡氏庆远堂源流湖北汉川双溪匡氏庆远堂源流湖北汉川双溪匡氏理事会匡碧光湖北匡氏庆远堂尊句须为匡姓始祖。第一世句须,晋阳人,宰鲁匡邑。传至第二十七世通公,汉代元朔年为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令,因家于丹阳,通生式,式生崧。第二十九世崧,赘居东海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董氏,崧生纲,纲有子二:长子匡衎,次子匡衡。
-
06-122013匡亚莉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
06-122013匡大才匡大才:(1935~),安徽金寨人。现代教育家。 副教授。1949年参加工作,1954年金寨师范毕业后从事各级各类教育四十五年。
-
06-122013匡奕珍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教授,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
06-122013匡互生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人。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他“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始于辛亥之役。辛亥革命时,曾跟长沙革命军攻巡抚衙门。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匡互生来自清末民初革新风气最为硬朗的省份之一湖南省,当时的湖南省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他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1933年4月22日病逝于上海。
-
06-122013匡清河匡清河:(1938~),河南洛阳人。基础教育家。 高级教师。河南省洛阳市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