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姓
伯儵、兮甲、高辛挚
江苏、河南、湖南、重庆、江西
吉旼
冯翊郡、洛阳郡;冯翊堂、洛阳堂
吉君臣、吉鸿昌
得姓始祖
伯儵、兮甲、高辛挚。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
展开
东莞市吉氏字辈:开先成道德,继世振书文;兴隆绍祖志,家声光大荣;立根源在培,时代永清明;建国应长训,安邦定太平。
广州市吉氏字辈:合成祖训红
中山市吉氏字辈:恒丰泽豫福正荣增鉴济松煊在铭洪树焕均
深圳市吉氏字辈:维永顺宏文士正
惠州市吉氏字辈:轶和成祖顺鸿发照宜祥
潮州市吉氏字辈:良长发其
韶关市吉氏字辈:子天宗(荣元)有永全(成)士玉(开)宝文安凤广传家宽德高兴万春富强才可贵华汉贯九东跃宇海明亮守秀庆怀军
揭阳市吉氏字辈:子天宗(荣元)有永全(成)士玉(开)宝文安凤广传家宽德高兴万春富强才可贵华汉贯九东跃宇海明亮守秀庆怀军
阳江市吉氏字辈:家恒兴成继广
梅州市吉氏字辈:庆奎东方红
展开
迁徙分布
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7%左右。
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到了明代中叶,吉氏族人开始迁入台、琼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满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华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
清康雍乾以后,冀、鲁、豫等地的吉氏汉族人中有因闯关东而定居于东北者。如今,中华吉氏族群在时空上“多元并行”分 布的特征更为显著,除了汉族和满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为姓的。
展开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郡:即今河南洛阳市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才高大历;会列香山。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鄱阳人吉中孚,大历年间与卢纶等人皆以能诗联名,号称“大历十才子”。官至户部侍郎。下联典指唐代吉旼,官御尉卿,与白居易等年老退居洛阳,为九老会之一,并各赋诗记其事。
会侪九老;班列十才。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吉旼事典,享年八十八岁,名列九老会之一。下联典指唐代鄱阳人吉中孚,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孝童挝鼓;肃政登台。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莲勺人吉翂,字彦霄,世居襄阳。天监初年,任原乡令的父亲被人诬陷定死罪。当时十五岁的吉翂挝击登闻鼓,愿替父亲去死。武帝怀疑有人教唆,令廷尉调查,吉翂始终不屈,父亲终于得赦免。下联典指唐代河南郡人吉顼,进士出身,练达机敏,善于迎合旨意,武后时,由右肃政中丞至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七言通用联
星槎画宗河阳派;梦熊集成研经堂。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吉潮,字亮初,号星槎,长洲人。从伊大麓学画山水、爱写栈道、雪山、宗河阳派。下联典指清代通政使吉梦熊,字毅扬,丹阳人。总阅四库书,有《研经堂集》。
士饱马腾斗志旺;口快心直豪情增。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吉姓的“吉”字的析字联。
大义灭亲锄败类;捐资办学教贫民。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吉鸿昌事典。吉鸿昌,字世五,河南省扶沟人。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师长。国民党第二十一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在抗日活动中英勇就义。本联上联,指吉鸿昌1928年任国民军十九师师长时,回老家探亲,亲自枪决他犯有严重杀人罪的侄儿吉星南的事;下联典指吉鸿昌于1917年,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手枪连任连长时,亲自捐资改庙为家乡(吕潭镇)贪困儿童兴办学校的事典。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八代两乡贤,千秋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
——佚名撰江苏省丹阳市城区三板桥吉氏祠堂联
丹阳吉氏祠堂位于三板桥西南侧的旧城脚下,过去为一荒凉场所。它坐西朝东,仅有矮矮的厅屋三间,前面一道短围墙,就在这座祠堂的大厅上,却挂有这副当时在丹阳颇享盛誉的抱柱楹联。上联首句的“八代两乡贤”,是指明正德朝的吉棠与清乾隆时的吉梦熊都是丹阳县的“乡贤”,入孔庙配祀孔子,两人相隔八代,是吉氏祖宗中享受殊荣的人物。下联首句的“一门三太史”,是指吉氏有一家就出了三个翰林。
展开
-
12-252019吉氏源流吉氏源流 吉(jí)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汲县一带),赐姓姞,称姞伯儵,后来建有姞姓燕国,史称南燕国。在史籍《左传》中,称南燕国为燕国,称召公奭的封国为北燕国。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南燕国的史事记载要较之北燕国早得多,频见记述
-
12-252019吉氏迁徙分布吉氏迁徙分布 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7%左右。 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
-
12-252019吉氏字辈汇总东莞市吉氏字辈:开先成道德,继世振书文;兴隆绍祖志,家声光大荣;立根源在培,时代永清明;建国应长训,安邦定太平。 广州市吉氏字辈:合成祖训红 中山市吉氏字辈:恒丰泽豫福正荣增鉴济松煊在铭洪树焕均
-
06-172013历史上的几个姞姓古方国(一)古南燕国的始祖姞伯鯈,是轩辕黄帝的裔孙。姞伯鯈所立之南燕国,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
-
06-172013历史上的几个姞姓古方国(二)夏商时期,有一个姞姓鄂国,故址在河南南阳市北。在商朝后期(距今约3200年),鄂国国君姞崇禹被尊为南伯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