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氏
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河北、江苏、湖北、河南
哈散、哈麻、哈剌哈孙
长葛县、金山郡;长葛堂、金山堂
哈文、哈继铭、哈辉
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展开
河北肃宁哈氏字辈:“攀国文纪(继)广立福吉(基)明登金殿胞(培)战(占)英旗(杰)”。
河北献县哈氏字辈:“天庭国富肇启福祥增光恩普荣耀万年”。
重庆石柱哈氏字辈:“单大一二三四朝颍文史清太国正康林五香永定庆子鸿民”。注:今已经改为土家族。
山东蓬莱哈氏字辈:“万年基本恒大道实学清”。注:源于河间回族哈氏宗族,今已经改为汉族。
青海哈氏一支字辈:“昆有成全俊文建”。
展开
迁徙分布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长葛郡、金山郡。哈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江苏省的盐城市,吉林省的松原市、辉南市,陕西省的榆中县、彬县,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哈塔西尔县,黑龙江省的富锦市,青海省,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云南省的昆明、丽江市、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州、曲靖市,山东省的蓬莱市、聊城市东昌府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市,河北省的河间市、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肃宁县,辽宁省的海城市、营口市、本溪市,四川省的阿坝州松潘县,重庆市的忠县、石柱县,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远县,贵州省的六盘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布。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长葛县:春秋时期郑国置长葛邑;秦朝时期改为长社县,属颖川郡。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为长葛县,唐朝时期隶属于许州,至清末不变。民国初期属开封道,以后开封道撤,直属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葛县一直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86年后改为许昌市辖县,一直至今。
堂号
长葛堂:以望立堂。
金山堂:以望立堂。
展开
姓承回族;
宗启王亲。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尼河盟誓;
长葛流芳。
恩留常德;
孝传固安。
佚名撰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元代常德人哈珊。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
宗衍女真族;
姓铭哈达河。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疏浚开渠,尊儒建庙;
捐资修寺,勤俭持家。
恩留常德,郡监开渠行善政;
孝传固安。贤儿割肉喂慈亲。
展开
-
03-312020哈氏字辈河北肃宁哈氏字辈:“攀国文纪(继)广立福吉(基)明登金殿胞(培)战(占)英旗(杰)”。 河北献县哈氏字辈:“天庭国富肇启福祥增光恩普荣耀万年”。
-
03-312020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姓承回族; 宗启王亲。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
03-312020郡望堂号长葛县:春秋时期郑国置长葛邑;秦朝时期改为长社县,属颖川郡。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为长葛县,唐朝时期隶属于许州,至清末不变。民国初期属开封道,以后开封道撤,直属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葛县一直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86年后改为许昌市辖县,一直至今。
-
03-312020哈氏名人哈 散 元代回族人,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与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从。哈散为19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哈散及其儿子们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
-
03-312020哈氏介绍哈氏介绍 哈[哈,读音作hǎ(ㄏㄚˇ),不可读作hā(ㄏㄚ)] 姓氏源流 哈(Hǎ)姓源出有: 源流一 汉族哈姓,宋朝时已经有哈姓,宋版百家姓以汉族的姓氏收录,具体看宋版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