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桓氏
桓常、宋桓公、齐桓公
河南、山东、北京、河北、江苏、湖北
桓魋、桓齮、桓宽、桓谭
谯国郡;龙亢堂、匡晋堂
桓玉珊
姓氏始祖
桓常、宋桓公、齐桓公
展开
桓氏一支字辈:“宿彩汗院……”
展开
迁徙分布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展开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
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谯郡桓氏支脉有三,
一出龙亢县(今怀远县龙亢镇),东汉桓荣、曹魏桓范、东晋桓彝均属之。
一出相县(今淮北市西北),东汉桓谭属之。
一出铚县(今濉溪县南临涣镇)桓氏,东晋桓宣、桓伊属之。
龙亢、相、铚三县,东汉均属沛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割入谯郡。
《晋书》卷六四《武陵王遵传》:“〔桓〕伊与桓温疏宗”。《世说人名谱》列桓伊为龙亢桓氏“别族”而附之于龙亢桓氏之后。据此可知,铚县桓氏与龙亢桓氏宗族相通而支脉疏远。
堂号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齐桓公后裔,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桓荣与子桓郁、孙桓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在历史上成为美谈,龙亢桓氏由此出名。从此桓氏家族成为龙亢的望族。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位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乐善堂
据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所载:汉魏桓氏除了望出谯郡者外,还有《元和姓纂》卷五引应劭《风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后的桓,当即长沙临湘桓氏;
展开
望出谯郡;
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功高夹日;
威著避骢。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世传新论;
代陟崇阶。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登高仰菊;
图诚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荣由稽左;
志在尽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兄弟双太守;
父子两将军。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择婿乘龙得偶;
救叔跃马突围。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直言世事遗新论;
推衍宏议号盐铁。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贤妇毁妆,挽车归里;
贞妻割耳,行义表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有英雄才,能胜四州任;
饮茱萸酒,克消九日灾。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藻鉴精明,雅负艰深之节;
风期豪隽,具饶宏济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桓彝,有人伦识鉴。苏峻反,桓彝起兵赴难,固守经年,势孤力屈,城陷见害。下联典指晋·桓温,以雄武专朝。
展开
-
03-312020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望出谯郡; 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
03-312020桓氏名人桓魋 桓魋(tuí),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公族。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他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
-
03-312020桓氏遗迹“桓傅故里”牌坊 在桓荣的家乡龙亢,现在仍有“桓傅故里”牌坊,位于积善街(又称庙巷街)南端,拱门下原有石阶通往涡河下的顺河街。其始建年月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明代万厉四年(1576)得以重建;清道光29年(1849)重修;1955年因修筑涡河左堤有碍工程被拆除;1984年当时的龙亢区公所重建。
-
03-312020郡望堂号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下辖的龙亢县为桓氏郡望的具体所在地。 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怀远县、鹿邑县、永城县、濉溪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固镇县间一带地区。
-
03-312020桓氏源流源流一 源于黄帝时的桓常,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