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姓
杭徐伯
河南、广西
杭徐、杭雄
丹阳郡、余杭郡;丹阳堂、余杭堂
杭振华、杭兰甫
杭徐伯。杭氏发祥之地为丹阳郡(安徽省宣城一带)。杭氏源于国名。据《姓氏考略》载,夏禹治水后,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余航。其后世子孙将“航”字的舟边抹掉,安之以木,从此便以“杭”为姓。东汉时,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馀杭泊水湾。宋庆历年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姓的得姓始祖。
展开
朝阳区杭氏字辈:维迺祖德
海淀区杭氏字辈:乾洪为辅子自文金庭作玉成功立业宜光大得孝道传家忠心建国声震林源广永远恒久长祖有余庆培荣耀世其昌
通州区杭氏字辈:士学文正德公大金殿成中华龙道远建业震乾坤
房山区杭氏字辈:大席定开昌 怀德传家政
丰台区杭氏字辈:连继广希汝
昌平区杭氏字辈:金胜思志祥 高梁文朝国 正天子万年 德兴安成玉
大兴区杭氏字辈:元国泰(太)民安文昌武举祥瑞永兴
顺义区杭氏字辈:克永法兆祥
西城区杭氏字辈:善学伏永生玉连存仁志
延庆县杭氏字辈:伦忠明维文 熙延金同相 启传宜培印 世正在承贤
展开
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三位门阀。
关于杭氏起源的说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郡。杭氏族人落户丹阳后,杭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杭柳茹,九世孙杭诚徙居榨上(今江苏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杭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后随着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沿海其它地区迁徙。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
展开
郡望
丹阳郡: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辖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治建邺(今南京市)。辖建邺县、秣陵县、江乘县、江宁县、丹杨县(今安徽当涂)、永世县(今属江苏溧阳)、溧阳县、湖熟县、句容县、于湖县(今属安徽当涂)、芜湖县等县。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堂号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东乡堂:东汉时期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当农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展开
四言通用联
功称泰岳;学积词林。上联说典指汉朝时期的丹阳人杭徐,字伯徐,曾任中郎将,破泰山贼寇,封东乡侯,后官长沙太守。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仁和人杭世骏,字大宗,乾隆初年试博学鸿词,任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后官御史。博闻强记,贯通经史词章,曾主讲粤秀、安定两书院,著有《礼例》、《石经考异》、《汉书疏证补》、《道古堂诗文集》等。
功称泰岱;政著星沙。此联为杭氏宗祠“余杭堂”堂联。
古木向荣;引亢高歌。此联为杭氏杭氏“杭”字的析字联。亢通吭。
源自大禹;望居余杭。全联典出杭氏的源流和郡望。
双溪争艳;二杭同芳。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杭淮,字东卿,宜兴人。康明平恕,以志节著,与兄济并负诗名,有《双溪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杭济、杭淮。他们兄弟二人,俱善诗学,有《二杭集》。
功宁一境;名重二杭。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中郎将杭徐,字伯徐,丹阳人。初试守宣城长。因功封东乡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杭济、杭淮兄弟事典。
五言通用联
施仁生贵子;积学入词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杭景恤孤矜寡,后其子为睢阳太守,时人以为施仁之报。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杭世骏乾隆初授编修,校书武英殿。
新埭家声远;馀航世泽长。此联为江苏省丹阳市全州镇新埭村杭氏宗祠联。杭氏宗祠位于新埭村(杭甲村)的东北方,距村约四十步(合今五十多米),面积约两亩。建祠工程始于明万历己未(公元1619年),告竣于天启壬戍(公元1622年),耗资五百余金。祠堂的门前建有一堵三角弯形照墙,东面存有空地一块。宗祠前厅内,一对旗杆分列两旁。堂门之上,挂有“杭氏宗祠”的堂匾,两旁另挂吊牌一副,上书此联,门的两边各列漆球石一座。
六言通用联
堇浦四事高见;宜兴二杭齐名。上联典指清朝雍正年间的举人杭世骏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人杭济、杭淮兄弟事典。
七言通用联
西北名将声威远;乾隆鸿博著述丰。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都督同知杭雄,字世威,镇宁夏,为明正德、嘉靖间西北名将。下联典指清朝雍正年间的举人杭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人。清乾隆初年召试鸿博,授编修。钉上四事,改御史。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不所不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日往烟梦,幽鸟相逐;月照华屋,碧松之阴。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举人杭世骏自题联。
泊水旧家声,相土卜居崇埭里;东山兴汉室,易舟为氏重余航。此联为江苏省丹阳市全州镇新埭村杭氏宗祠联。
展开
-
12-242019杭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亢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世称其为“亢父”。据古籍说:“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 在亢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为单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
12-242019杭氏字辈汇总广西南宁杭氏字辈:“维乃祖德”。 河南信阳、安徽杭氏字辈:“乾洪为辅子自文金庭作玉成功立业宜光大得孝道传家忠心建国声震林源广永远恒久长祖有余庆培荣耀世其昌”。 杭氏一苇堂一支字辈:“士学文正德公大金殿成中华龙道远建业震乾坤”。
-
08-282013新埭村杭氏宗祠杭氏宗祠位于新埭村(全州杭甲村)的东北方,距村约40步(合今50多米),面积约两亩。建祠工程始于明万历己未(1619年),告竣于天启壬戍(1622年),耗资500余金。祠堂的门前建有一堵三角弯形照墙,东面存有空地1块。宗祠前厅内,一对旗杆分列两旁。堂门之上,挂有“杭氏宗祠”的堂匾,两旁另挂吊牌1联,上书“新埭家声远;馀航世泽长”1联。门的两边各列漆球石1座。
-
08-282013洛阳千家姓之——杭氏《插图•百家姓》云:“夏禹治水时,其支族负责管理船只,受封在余航,其后代去‘舟’加‘木’,成杭氏。另外,汉代东乡侯抗徐,其后代易‘抗’为‘杭’。也有他族改姓者。”因为夏禹是黄帝的后裔,所以此支杭姓是黄帝后裔。 早期起源于丹阳郡和余杭郡,即今安徽、浙江一带,当代则主要分布在东南和东北地区。
-
08-282013八次增修杭氏宗谱序谱牒即家族历史。家之有谱,可探本寻源,明尊祖敬宗之道,无谱则无以知上下,序长幼,辨血统,传教化。是以,族之修谱犹国之治史,实为传承血统、弘扬文化之大端也。
-
08-292013杭晨杭晨是国内最早的专业通俗歌星之一。她曾拍摄过许多电影、电视,其中《路边吉他队》、《神奇的剑塔》、《蓝色档案》、《刺耳的琴声》,为广大观众所熟悉,1984年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广州太平洋音响公司出版了她的第一盒个人演唱大碟,销售突破一百万张, 并被该公司聘为特邀演员,近几年她除了陆续出版个人演唱大碟之外还活跃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1987年应香港亚洲电视台的邀请,赴东南亚巡回演出,参加为世界难民义演活动。
-
08-292013杭朱晖杭朱晖[清]字松客,浙江嘉兴人。善装池,设肆禾城,见名迹辄临仿,辽工画。终日居小楼摹古画,装成贩售,非具真法眼藏不辨也。《寒松阁谈艺琐录》
-
08-292013杭苇杭苇(1908--1988),江苏无锡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无锡盛店小学校长,浙江云和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少年知识》主编,苏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处、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局长,《辞海》编委会副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语言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领导工作,对中小学教育颇有见解。有《杭苇教育文集》。
-
08-292013杭观华观华 (1929.8—1985.2)(1929—1985)杭穉英女,原籍海宁,出生成长于上海。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文学美术。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工作,曾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及北京市室外大型雕塑创作。1962年后在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牙雕艺术设计及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作品有《小憩》、《武术》、《周总理凯旋归来》等。作品多次被选入全国美展。
-
08-292013杭岱宗杭岱宗[清]字鲁瞻,号书岩,又号马迹山人,江苏常州人。淹贯能诗文,又善摹绘山水,有太湖总胜图,马迹全图,有二十三湾图,一湾一幅,纤悉靡遗。《毗陵画徽录》、《太湖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