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姓
归藏君、胡子豹(归豹、豹归)、貀君(貀归)
河南、广西、江苏、浙江、上海、陕西
归登、归融、归蔼
京兆郡、京兆堂
归光中、归锦华、归辰康
归藏君、胡子豹(归豹、豹归)、貀君(貀归)。
展开
济南市归氏字辈:万重福兴从;文本人应效;士岳金学逢;德译宜广乐;典则鸿承远;昭明翼继长
青岛市归氏字辈:世泽定红权;忠义能安国
临沂市归氏字辈:宗祖承先业;继起著大名;鸿儒天朝贵;孝友振家声。秉良方任重;华州育贤能;品高才学广;志远辉金廷
济宁市归氏字辈:功德维守;孝友传家;克承先绪;世永光华
菏泽市归氏字辈:本善朝堂;贤良治化;荣宗耀祖;连第科甲
烟台市归氏字辈:大祖正宗德耳金;春山尚水可天应;士宏享盛登科贵;远啟绵存世永清;仁义昌行肇统绪;礼智荣华享太平;为希善美相承继;光前裕后显名声
淄博市归氏字辈:金水正长明;文远学士亨;华宗开典礼;英楚焕奇珍;善继光先祖;良谋裕后人;惟其存厚德;定庆吉祥生。
泰安市归氏字辈:道寿文永大;廷德嘉士尚;宗克元茂正;世泽定宏传;忠义能安国;诗书富贵长;本友延久远;运会际民良;
潍坊市归氏字辈:祥玉正尚璇;芳藻国养延;中天起运佐;治安邦自全。
日照市归氏字辈:树德齐家本;存仁达世传;观光先利用;承绪景名贤。
展开
归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一位门阀,望族出京兆。归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归氏源出姬姓,相传黄帝为皇帝之前,曾被封在归藏国(今湖北省秭归县),后来又改封在有熊国。而黄帝有一些子孙却仍留在归藏国,他们就以“归藏”国名为姓,后逐渐又简化成了“归”单字,称为归氏。另一支归姓来源于春秋时代的胡子国(今安徽省埠阳市),国姓就是归氏,虽然后来胡子国被楚国并去后,一些国人为了纪念胡子国,仍以国姓为姓氏,称为归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归姓望出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新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钦北区、南宁市武鸣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常熟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德清县、海宁市,上海市嘉定区、闵行区,陕西省的乾县,台湾省等地,均有归氏族人分布。
展开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堂 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展开
四言通用联
文章名世;
尚书振声。
——佚名撰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归有光以文章名世,名入《文翰传》。下联典指后唐·归蔼为尚书丞。
七言通用联
文苑传雅推词翰;
尚书丞卓有政声。
——佚名撰归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写文章,曾在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年间进士,官南京太仆寺丞。斥责当时主张“文必秦汉”的复古派王世贞等人为“妄庸巨子”,推崇宋、元名家文章。所作散文朴素简洁,深受当时人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名列《文苑传》。下联典指五代时后唐吴人归蔼,字文彦,进士及第,唐末任侍御史,因不满朱全忠擅权,被贬为登州司户。入后唐,任尚书丞、太子宾客,卓有政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