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苟姓
苟姓,作姓氏读轻声,圆通韵。春秋战国已有之,姓氏来源:出自黄帝、舜帝的后人姓氏。 历史渊源 苟姓源出 ①黄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见《国语》 ; 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 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为氏,见《路史》; 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 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 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此为氐人之姓; 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见《急就篇》; ⑧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齐东野语》。
苟姓
以邑名为氏
四川、陕西、甘肃、湖北
苟变、苟晞、苟日新
河内、河南、西河、山西、建宁;河内堂
苟芸慧、苟利军、苟仲文
得姓始祖
以邑名为氏 展开
字辈信息
传继在兴,钟于元良,孝为人本,成以义方,经书之理,其道大光,才全学美,遇时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腾芳万世。 展开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据《广韵·厚韵》里载:苟姓,出河内(楚汉之际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西河(三国曹魏时期置郡,在今山西省汾阳地区)三望。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 据《中国姓氏大词典》里载:“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山西、建宁五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河南省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 山西郡: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建宁郡:中国古代地名,又称益州郡,范围在今天的云南省。这里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将其改名建宁郡,迁郡治到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内)。 堂号 “西河堂”、“山西堂”、“祝华堂” 、“河南堂” 、“河内堂” 、“余庆堂” 、“建宁堂”等。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 干城之将; 良吏之文。 ——李文郑撰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卫国人苟变,为吏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卫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当时在卫国,对卫君说:“苟变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乘战车。圣人对于官吏,应取他的长处、舍他的短处。处于战国时代,正该选拔人才,却因两个鸡蛋舍弃了干城之将。这事千万不可让邻国听说。”卫君采纳了子思的建议。 下联典指北宋开封人苟日新,以文学知名。当时,安岳县迁移新县城,他任主簿,辛苦经营,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 七言通用 干城之将不可弃; 楯鼻其上得为文。 ——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苟变,为吏时尝食人二鸡蛋,卫君弃之不用,子思进谏:“不可以二卵弃干城将。” 下联典指北魏·苟济尝云:“当于鼻上磨墨作檄。” 展开
姓氏动态
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