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氏
姜子牙
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
崔篆、崔骃、崔瑗、崔颢、崔护
清河郡、博陵郡;清河堂、荥阳堂
崔志刚、崔琦、崔毅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遂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展开
广东惠东崔氏字辈:“建必光尧应爱如德”。
广东电白崔氏字辈:
霞洞支派:“荣慎南玉登光”。
塘涵支派:“周登大德起”。
广东罗定崔氏字辈:“君广日秀肇其永启世雄松”。
广东佛山崔氏字辈:“启维仁云日”。
江门市崔氏字辈:凤,永,秀,福,振(东),亚
珠海市崔氏字辈:永.得,维, 政,自
汕头市崔氏字辈:学永自有万,元风允应善开宗万世青,仁本景兆兴,红志德广瑞,子继永恒忠。
佛山市崔氏字辈:万亿兆京垓,稊尚可重国,元文景道长,正化兴贤良,广惠存余庆,延和宜致祥,仁义为师友,天理应得旺,好学希明圣,才能占朝纲,英武开基业,声通四海扬,建立启俊世,勋位增前光,怀远联宗谱,千载克同昌,书田传家训,清白门第芳,富贵多吉顺,忠孝福寿康。
湛江市崔氏字辈:学永自有万,元风允应善,开宗万世青,仁本景兆兴,红志德广瑞,子继永恒忠。
河源市崔氏字辈:化兴贤良广。
肇庆市崔氏字辈:本学家宗礼,孝明万贤良。
清远市崔氏字辈: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
潮州市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韶关市崔氏字辈:大善晓子恩建国志占鸿亚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展开
历史上崔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崔姓有人曾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清初崔姓进入了台湾。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豫冀晋、南方江苏江西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分布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安徽,广东,江西,浙江。
展开
郡望
清河郡:据《新表》记载:崔良的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当时归清阳县,即今河北清河县管辖)。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业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许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郑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阳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
三相堂:缘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诸一门”。三相出诸崔铉一门,长达三十余年之久,被后人传为佳话。崔氏后人为彰显祖先的荣耀和对后人的启迪,故将堂号定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边地区倍受尊崇,广为使用。
展开
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人羡五龙。——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
五原贤守;四皓齐名。——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
秉仁岳峻;动智渊明。——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和睦妯娌;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
教民纺织留世远;立石直笔播誉长。——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
苏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展开
-
05-072020崔姓宗祠句联世推三虎; 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
-
05-072020郡望堂号郡望 清河郡:据《新表》记载:崔良的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当时归清阳县,即今河北清河县管辖)。
-
05-072020迁徙分布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2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
05-072020崔氏源流崔[cuī]姓的起源有五个: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元和姓纂》卷三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
-
12-212019崔氏字辈汇总河北庆云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河北青县崔氏字辈:“积廷文天玉金广本培承先志督守忠传继世永昌德和仁裕厚逸千良纯宽洪俊理敬容庄孝友秉信树正伦常聪通睿智亚敏华章兴宁祥瑞家富国康”。注:该支崔氏字辈按大甲子循环使用。 河北临西崔氏字辈:“大善晓子恩建国志占鸿亚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
07-262013崔子范1915年生于山东省莱阳县人(今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人) 。学名崔尚治,读中学时更名崔子范。1935年的夏天,崔子范经同窗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兖州一家乡村师范教美术的张子莲先生。
-
07-262013崔雪梅崔雪梅 女,1963年2月生,河北唐山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
07-262013崔真吾与宁波市鄞州区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仅一水之隔的章水镇崔岙村的半山腰上,矗立着三幢基本被废弃的建筑物,这就是如今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最早创办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当时校名为启明初级小学堂)的崔岙小学旧址。
-
07-262013崔琪崔琪,男,汉族,湖北监利人,出生于1899年,牺牲于1932年09月10日。原名品炎。家庭贫穷,仅念过3年私塾。
-
07-262013崔浩崔浩(381—450.7.5)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