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氏
包羲
内蒙、 外蒙、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甘肃、云南
包羲、包胥、包融、包拯
上党郡;丹阳堂
包惠僧、包玉书、包玉刚
包羲【庖牺氏】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居中国三皇五帝之首,据《帝系谱》《世本》《路史》等记载为包姓得姓第一人。
展开
江苏仪征包氏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谢集包氏字辈:“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扬中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
江苏兴化包氏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
江苏宝应字辈: 启开立万。
江苏滨海陈涛字辈: 寿龄公元廷步见学之道再。
江苏滨阜响字辈:九罗仲新三国玉恒如学步永从正(诗)大(书)启后昆 诒谋忠厚积 继述事功存。
展开
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约380万人,主要分布内蒙、 外蒙、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甘肃、云南;汉族包姓人口约八十多万,主要分布江苏、 浙江、 福建 、 广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东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左右。
今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展开
堂号:丹阳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郡望:上党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
包姓汉族上党郡望,丹阳堂号。汉朝时太原守侯包宗善定居上党,发展为上党郡望族,后裔唐朝勇将包超在唐玄宗时封于丹阳,子孙为丹阳堂号。包拯后人形成清正廉明的孝肃家风。
包姓蒙古族蒙古地望,天骄堂号,包·铁木真后人清朝形成忠勇报国的圣武家风。
展开
待补
展开
-
04-272020包姓始祖 分布始祖 包羲【庖牺氏】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居中国三皇五帝之首,据《帝系谱》《世本》《路史》等记载为包姓得姓第一人。
-
04-272020包姓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包羲 古包羲【古犠字简化为牺或羲】氏族,故又称包牺氏族,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纹理与大地相适宜,近的从自身,远的到万物,搜集各种形象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
-
04-272020郡望堂号堂号:丹阳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
-
04-272020包氏起源包(bāo)姓源出有: 第一支 源于风姓包氏,出自远古部落首领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易经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记》载: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
-
12-112019包氏字辈汇总江苏仪征包氏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谢集包氏字辈:“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扬中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 江苏兴化包氏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