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氏
公子衡
四川、湖南、山东、河北、江苏
衡咸、衡胡、衡岳
雁门郡、汝南郡;阿衡堂
衡权、衡起通
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来源有三个,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朝时,由周公子伯所传的鲁国(今山东省境内),鲁国公子衡的后代子孙以衡为姓,称衡氏。另一支衡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是商汤的贤臣伊尹的后裔,伊尹因功被任为宰相,并封号叫“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他的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称衡氏。此外《万姓统谱》还提及另一个出处记载,三国时的袁绍战败之后,他的子孙为了避难,跑到衡山躲起来,并且以山名为氏而姓了衡,称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百家姓》注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衡氏后人尊公子衡为衡姓的得姓始祖。
展开
济南市衡氏字辈:文明大启毓秀中英
青岛市衡氏字辈:诚正洪先
临沂市衡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济宁市衡氏字辈:仁孝思先达富贵永安定
菏泽市衡氏字辈:金木水火土”。注:可用以“金木水火土
烟台市衡氏字辈:德荣志
淄博市衡氏字辈:家传孝友泽广至仁
泰安市衡氏字辈:诚、正、洪、先、泽,下、友、中、和、贵
潍坊市衡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日照市衡氏字辈:仁孝思先达富贵永安定
展开
迁徙分布
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来。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这就是衡氏。衡咸,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宗门下学习时,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商朝时,有位开朝臣子名伊尹,颠覆夏朝的功劳最大,商王汤尊就封其为阿衡。伊尹的后人为了记住这荣耀的称谓,就取其中的“衡”字为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为姓氏。东汉时,袁绍兵败曹操于官渡,子孙家属避难逃至湖南衡山,改姓为衡,掩人耳目。
今四川省的蓬溪县、宜宾市、绵阳市盐亭县、阆中市、西充县、遂宁市、长宁县、凉山地区,湖南省的衡阳市,山东省的枣庄市薛城县、汶上县、临沂市郯城县,天津市的蓟县,河北省的邯郸市、秦皇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县、苏州市、扬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太康县、濮阳市清丰县、郑州市中牟县,甘肃省的甘谷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凤阳县、马鞍山市、五河县,陕西省的汉中市、宝鸡市凤翔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湖北省的荆门市、襄樊市,黑龙江省的双城市,山西省临汾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布。
展开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展开
四言通用联
儒林著誉;
易学冠时。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下联典指西汉末齐人衡咸,字长宾,曾跟从五鹿充宗学习梁丘《易》,后任王莽的讲学大夫。
勇谋济世;
恺悌宜人。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衡毅事典。下联典指明衡岳事典。
展开
-
12-242019姓氏名人衡咸 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充宗门下学习时,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
-
12-242019衡氏源流衡氏源流 衡(Hé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合起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
12-242019衡氏字辈汇总衡氏字辈 济南市衡氏字辈:文明大启毓秀中英 青岛市衡氏字辈:诚正洪先 临沂市衡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济宁市衡氏字辈:仁孝思先达富贵永安定
-
暂无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