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作曲家巩志伟和孙谦的战友情

晓名
2013-07-17
1076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淋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执梭镖望君还。
 
    这首歌的歌名叫《送别》,是电影《怒潮》的插曲,是一首脍炙人口、送别战友的经典老歌,音乐声起,很多人就能随之和唱。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山西平遥人,名叫巩志伟。作曲家巩志伟和电影编剧孙谦,不仅同为山西老乡,也曾是浴血奋战的战友,他俩的一生中也经历过很多次刻骨铭心的“送别”。
                     
    巩志伟和孙谦都是在1937年参加革命,同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决死纵队政治保卫队,当时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属第二战区管辖,名义上是闫锡山的部队。1938年两人被抽调到政治保卫队宣传队,也就是前锋剧社,在剧社他们一起搞部队文艺宣传工作,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支援前线。到了1939年春天,组织上把孙谦、巩志伟等几个人做为文艺骨干重点培养。当时在前锋剧社的除了他俩还有马烽、李束为、朱文、郭生等。解放后,巩志伟成了著名的作曲家,孙谦、马烽、李束为称为著名的“山药蛋”作家,朱文担任了四川成都的美协主席,郭生担任四川美院副院长。这支队伍里面,写小说、剧本、编剧、作曲、美术、演艺等方方面面的人都有,确实出了一批人才。
     1939年5月,巩志伟、孙谦奉命到了长治的“民族革命艺术学校”学习,孙谦参加了文艺班,巩志伟参加了音乐班。在长治学习近半年后,日本鬼子大举进攻,前锋剧社受命回到了晋西南,开始独立行动。他们沿高平、阳城、晋城,过黄河,到了河南渑池县,坐火车到了西安,然后回到了晋西北。当时的番号是山西新军,还不是八路军。
       1940年10月,孙谦、巩志伟由前锋剧社派到延安“鲁艺部队艺术班”学习,一个学文学,一个学音乐。根据地十分艰苦,好多人都得了夜盲症,后来有个偏方,杀了羊吃带血的羊肉可把眼治好。当时破烂衣服也只有一套,在河里洗衣服,光着身子等干了才能穿。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央决定精兵简政,1942年学习结束后,孙谦、马烽、束为就在这次精简中回到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转业到了晋绥文联,他们就和巩志伟分开了。巩志伟是平遥人,孙谦是文水人,平遥和文水土地接壤,土亲人更亲,生活中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建立在革命基础上的老乡情谊,让他们俩在送别的时候,依依不舍,不愿意分开。
    之后,巩志伟和战友们组织战地演出,后来还搞秧歌,如《兄妹开荒》,同时还深入生活,收集民间音乐、民间器乐曲。孙谦则参加了文艺工作团并从事减租减息、征兵征粮工作,开始文艺创作在晋绥边区抗战日报上发表短诗、散文、特写等。一直到全国解放后,孙谦成为著名的文学作家,巩志伟成为著名的作曲家。
 
     建立在革命战火和青春中的友谊,是永远也磨灭不掉的。全国解放后,孙谦和巩志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就。两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络、交流,友谊不断加深。在创作上,他们俩还有过一次很好的合作。1976年巩志伟恢复了工作,参加了孙谦编剧的故事片《山花》的作曲,第一次放映是在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上演的。他们俩为此来到山西,去了大寨,并请了平遥籍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了《山花》的主题歌。这次合作,成为他们俩一生中文艺创作上永远难忘的回忆。离开大寨时,孙谦站在高高的山坡路上,目送着巩志伟的身影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