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王大珩

晓名
王大珩
2013-05-15
697

王大珩(1915.2.262011.7.21),男,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应用光学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72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简介

王大珩(1915.02.262011.07.21),男,中国共产党党员,小名英东,1915226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72113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人物生平

1929年,青岛礼贤中学(现青岛九中)就读。

1936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3]1940年获硕士学位。

1941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来到大连担任——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大学19494月建校,19507月撤销建制,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任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8年,作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58.8-1965.2),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并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30多年所长。[4]1978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1983年后,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 

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

1987年,受聘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1993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1994 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

1996年,受聘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创新是我们的天职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社会,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进行身体检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科学老人。电话的那头,他的声音依然清晰、坚定。

200710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大珩时刻关注着这场盛会。王大珩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眼睛不好,他不能看电视,就捧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广播电台的直播。“整整两个半小时,王老一动不动。认真收听两个半小时,对一个92岁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是对党崇高的信仰和极高的政治热情才能让王老有这样的执著!我们这些身边人都为此深深感动。”

王大珩告诉记者:“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创新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最原始的责任。这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

王大珩是中国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他的名字始终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是这位科学老人永葆事业年轻的秘诀之一。王大珩曾经这样形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责任:“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这个排头兵不仅是要找一条路,还要披荆斩棘,让后面的建设大军能够跟上来。这个披荆斩棘,就是不断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大珩表示:“现在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重视,科研环境、政策环境都好很多,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戒骄戒躁,多出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王大珩院士诚恳地对记者说:“对我来说,培养人才是另一个责任。”回顾数十年的经历,王大珩院士感慨万千:“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光学的发展进程中我深深感到,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要发扬崇尚科学、团结协作、追求一流、讲求正气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两弹一星’的精神。发展中国的尖端技术和整体的科学研究事业,我们都是靠这种精神指导才取得成绩的。”

92岁的老人深情寄语科技界同仁:“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应该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