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新闻动态

占海特

晓名
占海特
2013-10-24
960

占海特,1997年出生于珠海,户籍地江西九江。2002年2月随父母移居上海。还有个8岁的弟弟和5岁的妹占海特。在上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因无上海户籍且不符合上海10类参加高考人员条件,可在上海考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或者返回原籍考高中,主动辍学在家。六月开始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在微博上自我介绍“少年公民、自由战士,因非沪籍失学、推动教育公平”。2012年11月下旬,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和她的家庭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热闹的交锋背后,是这个未成年的“非沪籍”生面临的不确定未来。

2012年12月8日,占海特组织第二次人民广场“亲子活动”,一些媒体包括财新网南方报系中国新闻周刊央视和日本东京电视记者闻讯赶来现场。占海特和其父亲占全喜等人举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爱孩子,爱上海”“实施宪法,保障人权”“反贪腐,反歧视”“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习近平”等A4纸头,进行公开抗议。经广场保安和警察口头劝离无效,警察强制没收A4纸头,同占全喜发生争抢A4纸头事件,强制驱离广场发生时占全喜抓伤警察。媒体记者在现场拍照,日本电视记者全程在场录像。警察以涉嫌‘妨碍公务罪’将其刑事拘捕,带往上海黄浦区看守所。同时书面告知占全喜家属。后来改为治安拘留5日,于13日下午16:30释放,警方直接将其送至地铁口,同在寒风中守候在拘留所门口一整天的9位非沪籍家长与媒体记者错过。

争议观点争议源头

占海特有自己的偶像,不是刘翔和姚明,而是昂山素季和马丁·路德金。

当15岁的占海特与父亲出现上海市大沽路100号时,被数十人挡住去路。

“滚回江西去!”6月,占海特开通微博,公开争取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地的中高考权利后,这些刺目的字眼常常出现在评论里。她邀请京沪籍人士参加公平教育机会的辩论,一群自认有话要说的“奥特曼”应约前往。

然而,辩论根本无法进行,因为,双方水火不容。一位“奥特曼”、某央企的设计总监老崔事后告诉时代周报,当日,他们除了呼喊“上海不要外地蝗虫”,占海特的父亲也高呼“我们才是真正的上海人,你们排外思想都OUT了!”

“上海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几代人勒紧裤腰带积累而得,我们认为,应先满足上海生源的需求,同时,也欢迎外地人,但设立适当的门槛并不过分。”老崔认为,占海特一家未能在上海落户,问题在于自身,而非户籍制度。

而占海特认为,上海的教育资源过剩,那些沪籍人士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肯施舍给非沪籍人。这场对峙因为媒体的介入迅速引发广泛热议。公开资料显示,人口流动频繁的中国拥有留守儿童5800万、随迁子女2700万,他们中的不少人希望放开异地高考;而在北京、上海,又有一大群京沪籍人士旗帜鲜明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坚决反对。

占海特管后者叫“光头党”—大城市中极端排外一族,而后者取“医闹”的谐音,形容占海特等人为异闹分子。“光头党”这个诋毁性称呼的背后是教育利益攸关方巨大的认知鸿沟,而这又该如何消除?

规则的破坏者

就和名字一样,占海特有些特别,有别于大多数同龄的上海本地孩子,因为她还有一个8岁的弟弟和2007年出生的妹妹。用“光头党”的话说,这个家庭严重超生,且进入上海后,一直偷逃各种税收,导致同期相同情况的早就获得上海户口。可其父占全喜却不以为这是“光头党”故意抹黑,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尽管“光头党”一直造谣举报,上海工商税务部门,从来没有找过占全喜。可见偷税漏税一说是故意捏造,目的在于转移公众视线。另外没有交税一说纯属无稽之谈,业务发票要交税,更重要的是,消费者都是纳税人。

按照现行规定,上海市要求对个人的学历、就职、个人所得税等7大类指标进行打分,分数达到一定水平者方可落户,而超生者几乎一票否决。

对此,“奥特曼”和占海特的意见分歧显而易见。前者认为,这是占家违反基本国策后应得的惩罚,而在深受父亲影响的占海特看来,没有沪籍就不能在上海参加中高考更是荒唐的。事实上,上海大部分随迁子女属于独生子女,绝大多数(90%以上)亦不可以参加上海中考。据占全喜介绍,早在1994年,他便辞去了江西铁路系统的工作,南下珠海,倒腾了几年保险、股票,并经营一家杂货店。2002年银行提高利息后,保险业的营生比较艰难,他便开始关注上海浦东,并最终举家迁沪,做起了电信代理的生意。

那一年,占海特不足5岁。因此,自她记事起,同学、老师、朋友、父母都住在上海,而江西老家只是一个逢年过节才回去的地方。“我是上海人!”接受采访时,占海特告诉时代周报。

但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占海特还是发现,较好的公办中学都将与自己无缘,包括心仪已久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分校,因为,从户籍上看,她是江西人。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个十岁出头的小孩非常困惑。她甚至给上述中学的捐资者李嘉诚写信,“为什么他们能接受‘非上海户口’的李爷爷的捐资,却拒绝我这个‘非上海户口’的学生的求学?”

按照占全喜的说法,他家的气氛非常民主,如果孩子对某一些事情有看法,他会鼓励其找到当事方发表意见。在如此的环境中,占海特很早便有了维权意识。而2012年6月,本应参加中考的她最终没有等来上海的政策变革。于是,她辍学了,成为全国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的上访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不过,占家的遭遇也饱受质疑,一位不久前通过人才引进渠道落户的沪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占家认为,这些游戏规则通通不对,全都需要改革,这对于遵守规则者来说公平吗?

微博发问

“我生于珠海……小学时自认珠海人,中学时才认同自己是上海人。现在有人告诉我,你不是上海人……必须回老家参加中考,留在上海只能读中职校。各位老师、叔叔阿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占海特发布第一条微博,配图上,她举着一张白纸,上书六个红字—还我中考权利。

“微博是最后一根稻草。我别无他选。”占海特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

实际上,在题为《教育公平我的梦想》的博客文章中,占海特坦言,“不是我不愿意去(江西),也不是我不敢去。老家没有一位同学,没关系,可以从零开始;老家的教材和考试科目(与上海)不同,没关系,可以慢慢赶上;老家没有可靠的监护人,没关系,这样反而更加自由;老家的老师要求更严,没关系,我不怕!”

“我之所以没有回去是因为不想妥协。”占海特说。

即便如此,选择还有很多,比如,假结婚。11月下旬,时代周报记者就联系到一位年轻女士,自称单身并拥有上海户口,愿意帮助记者解决浙江户籍的孩子在沪读书问题,但要收费3万。

而占海特还曾从好友口中得知,一位与她处境类似的同学,其父母绞尽脑汁,最终通过各种方法成功移民非洲,此后,她便可凭借留学生的身份参加难度远低于普通高考的选拔考试,从而进入中国的大学。

“我自己的‘问题’我清楚—认死理、一根筋,那些事情我做不来。”最终,占全喜选择了“做得来”的上访,实际上,早在女儿觉察到户口问题之前,他就已开始找有关部门表达诉求。

占全喜说,第一次和女儿提及“上访”时,他问她是否愿意就读书的问题找上海市领导谈谈,女儿表现得很高兴,于是,两人便同行了。而对于多次上访的结果,父女很失望,他们没有见到市领导,接待的同志只是希望他们尽快在进入中职校和回老家求学中作出选择。

距离上海市2012年中考只有一周,焦虑的占海特开通微博,并为自己标注了少年公民、因非沪籍失学等关键词。至今,这个实名账号已发布700余条微博,内容多与异地高考相关,而其中表现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见让不少人感慨“不简单”。比如,谈及故乡,微博上写道,南方是我的第一故乡,上海是第二故乡,江西是我的祖籍地和父母的故乡。非洲是全人类共同的故乡。

占海特自称,这些文字并非父亲代笔,但他会帮助查询资料、数据;而某些问题,两人也会讨论。占全喜还称,自己已说不过长大的女儿,微博上的言论都是她自己的意思。

不过,老崔坚持认为,这些微博的口吻过于“成人化”,幕后或有操刀者,而且,不少观点太过激进,并不客观。而这也成为“光头党”持续质疑占海特的主要理由之一。

“起初,我看到那些评论很气愤,但可能是抗挫折能力天生比较强,很快就无感觉了,我也不会拉黑他们。”占海特说。

未完成的约辩

尽管如此,上海人与外地人围绕教育权的指责仍在继续。占海特更新微博,希望邀请京沪籍人士于3天后参加公平教育机会的辩论,目的是终止无休止的谩骂,让大家回归理性。

然而,网传甚广的一则视频显示,当天,双方依然忙于呼喊口号,互相指责,一场约辩沦为骂战,无疾而终。其实,占海特的核心观点并不复杂。她在微博中写道,上海的高考人数连年坐滑梯,从2007年的10.5万跌至5.5万,跌幅近半;而中考人数从2002年的18.94万回落至8.37万,下降56%。

“上海高中师资宁愿赋闲,也不向为城市繁荣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新上海人的子女开放。”这是占海特得出的结论,并进而呼吁,希望就地中高考政策不要与父母的职业、收入、纳税、房产、社保等挂钩,否则,穷人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

这番观点赢得掌声的同时,也招致不小的质疑。老崔就是占海特所谓的“光头党”之一,还发起了一个名为“守沪者联盟”的线下团体。他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欢迎外地人,但上海有户籍门槛,而且通常来说,一个人只要遵纪守法、勤劳肯干,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占全喜有超生及偷税漏税的行为,将他排除在沪籍之外并无不妥。”与此同时,老崔认为,上海的教育资源并非过剩,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后,基础教育终于趋于正常,竞争压力不是太大,孩子有更多时间培养兴趣爱好。“若突然让内陆那些为改变命运而玩命读书的孩子与上海本地孩子一起参加应试竞争,那么我们的付出岂不是付诸东流了?”

“如果现阶段彻底取消户籍,放开异地高考,那么,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会涌入相对发达的城市,这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全国只有一个上海,它需要包容的东西太多,所以目前,设立一定门槛是必要的,而那些跨不过槛、拿不到沪籍的人应当扪心自问,为何别人做得到?而若发现自己不适合上海,那么,请选择更适合的城市。”老崔说。然而,这一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论调,与占海特的主张,分属两个话语体系。他们无法理解对方。

老崔认为,大沽路的约辩只是开端,他们还会继续反对下去。占海特则乐观地认为,在所有支持者的推动之下,“光头党”将无地立足,改变很快就会到来。而她的父亲并不为女儿的辍学过多担心,他相信,女儿冰雪聪明,未来一定会读上好大学。

学习经历快乐童年

占海特4岁半跟随父母来到上海。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她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开心快乐。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坚持没给她报各种“兴趣班”;读小学时,又被离家不远的一所公办小学录取,读五年级时,还被选入了冲刺“名牌”初中的重点班。但上海学生就读初中采用就近对口入学方式,所谓冲刺“名牌”初中的重点班说法仍待考证。

中学时期

但在小学毕业时,她第一次遇到了户籍带来的烦恼,很多好一点的公立初中都不招收非上海户籍的学生。她所在的重点班的同学大多考入了市内各名牌初中,作为“非沪籍”生的占海特要么接受统筹分配,就近入读一般甚至较差的公办初中,要么选择民办“名牌”初中。最终她考入了浦东一所质量不错的民办初中——上海新竹园中学。

进入一所自己满意的中学后,占海特继续着自己的快乐生活。前期学习压力不大,学校和班级里经常搞一些文化、体育和亲子活动,占海特觉得整个班级经常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在学校里组织的各种演出、联欢会中,她和年级里四个同学组成的拉丁舞组合,每次都必然会登台亮相,而且是经常作为压轴节目。她和班里关系不错的几个同学,还创建了一个学生社团,用柏拉图的《理想国》为社团命名,不少课外好友也加入了这个社团;喜欢参加课外活动的占海特还成为了学校广播站的第一届广播员。

占海特说,她初中的生活整体来说是丰富多彩,而又十分有趣的。但在七年级的时候,一位天津籍的班主任老师提醒她说:“你没有上海户口,可能要回老家中考。”得知这个消息后,她的学习兴趣开始减弱,成绩也在下降。在家人的劝慰下,占海特的成绩慢慢有所回升。转眼就到了九年级,中考报名的各种文件和表格陆续下来了,但占海特每次都被排除在外。

辍学

对占海特来说,老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她出生在珠海,其名字就是取自于“珠海特区”的中间二字。她一直将珠海视为自己的第一故乡。但在珠海她同样不能参加中考。真正能够让她参加中考的地方在江西——她长这么大以来待过总共不超过两个月的地方。自从把奶奶从江西老家接过来后,她更没有机会回去。

回老家中考这件事她一直埋在心里没有告诉父母。其实,她不知道,早在上初中时,教委就给家长发过一张告知书,内容是没有上海户籍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父母在上面签了字。这件事,父母同样一直瞒着她。

得知这个消息后,她的学习兴趣开始减弱,成绩也在下降。爸爸占全喜得知原委后安慰她说:“不用担心,到时政策会变的。”当时,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异地高考改革都会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春节后,老爸开始带着她到上海市政府信访办上访,信访办的人让父女俩去教委。一位负责接待的教委工作人员不紧不慢地对她说,去读中职校吧,不愿意就回老家。

最终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没有资格参加上海中考。参加中考无望的占海特5月份提前回家,成了一名辍学少年。

辍学后的学习

辍学后,占海特一直在学习,语文她觉得在微博上就能学得很好,对语言的能力有很大提升。英语在家几个月来也突飞猛进,因为她看英文文章、名著、视频,还有英文维基百科,各方面都让她的英语提升得非常快。她已经把高中数学的课程都学完了,在看美国的高中数学课程。历史方面,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美国历史,包括美国的独立战争,她都一直在学习,感觉进步很快。

教育维权

上访占海特约辩异地高考制度  2012年春节后,辍学回家。最终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没有资格参加上海中考。 辍学后的占海特,除在家学习高中课程外,偶尔会跟着老爸一起去上访。去的次数越多越绝望。每次去得到的答复都一样,后来多次给上海市领导写信,转到教委后,得到的同样是冷冰冰的格式化的答复。 

网络约辩

2012年10月21日,占海特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发出了“约辩”邀请,“京沪非户籍家长到教育部门上访,要求开放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屡遭户籍居民包括年轻未婚居民阻挠……为了正义和真理,本姑娘邀请京沪户籍人士于10月25日在大沽路100号上海教委辩论,欢迎报名参加。”这个颇具气势的微博“约辩”不仅吸引了众多粉丝关注,连警察也找上门来,警察担心辩论当天人多秩序混乱。 虽然没有人报名,但在25日当天,还是有一些占海特称呼为“光头党”的沪籍青年出现在现场,并喊出了,“抵制异地高考,蝗虫滚出上海!上海不需要外地蝗虫!”等口号。非沪籍家长则高喊“争取高考权利,教育平等,我们是新上海人”。沪籍和非沪籍成年人在相互对峙中,15岁的占海特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不知所措。她事后解释说,“他们一直在骂,根本不是来辩论。” 争议占海特的出现在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沪籍人士质疑她只是被家长强推到前台,一些非沪籍家长也认为不应该让一个原本需要享受教育权利的孩子走到前台去争取教育权利。很多民众理解其家庭对教育权利的诉求,但认为其家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将自己15岁的孩子推在风尖浪口,自己却在幕后操控的行为感到遗憾。 但是支持者认为,这些质疑完全站不住脚。

《该不该让一个孩子来推动异地高考改革》认为: 为什么占海特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公民的不服从”的力量。一位少年公民,基于对法律的朴素信仰和对自身权益的珍视,以不服从的方式,以付出自身利益为代价,去影响和推动制度的变迁,去改变整整一个人群的生存处境。在我看来,像占海特这样的孩子,比起振臂一呼的舆论领袖更富于勇气和感染力。这种单枪匹马的公民行动,是日常和个人化的,没有鲜花和掌声相伴随,最后很可能功败垂成,甚至泛不起一丝涟漪。也正因为此,占海特式的公民事业,才真正地令人感佩之至。 北上广,拿出一点大城市的胸怀吧!实现教育平权,天塌不下来。希望那些位高权重的主事者的勇气,不要输给一位势单力薄的15岁的小女孩的勇气。

《南都:期待在激辩中形成异地高考的共识》: 对于个人的学业生涯而言,遭遇这样的坎坷无疑是不幸的,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个15岁的孩子在此期间所表现出的政治觉悟,其所通晓的公民知识,亦让常人惊叹。她应成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其所亟亟追寻的政治伦理,正是我们所翘首以盼的。我们期待公民走向前台,因为他们才是中国舞台的真正主角。

联合早报:《中国早点:少女战士占海特的征途》认为: 在中国,户籍制度下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暗藏的相互不满,本来就只是薄薄的一层窗户纸,经占海特的大声呼喊,对立与争夺情绪顿时明晃晃地展露出来。

占海特的境遇是一面镜子》认为: 占海特的“约辩”虽然高调,但自始至终,她都在摆事实、讲道理,而一些沪籍人士却破口大骂占海特及外来人口是“蝗虫”,相信并不是激辩下的口不择言,而是排外情绪的自然流露。如果说少数人素质低下并不让人感到奇怪,那么公权力粗暴介入并试图将占海特一家人赶出上海,就让人无比愤懑——这或许正是理屈词穷的表现,他们“辩”不过占海特,就转而咒骂之、驱赶之。在某种意义上,占海特的境遇是一面镜子,照出高考制度不公平,照出公民权利不平等,照出追求公平正义之艰难,照出一些人的排外意识之顽固,照出一些公权力之强悍。

个人目标

占海特感觉,在家自学时间上比较自由,但也有弊端,就是缺少了同学,没有同学的环境一个人会感到孤单。但她说,其实还好,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辍学这半年来,也是她从失落到淡定到自信到勇敢的过程,同样,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占海特有一个目标,要用自己的实力达到和上高中一样的学习效果,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水平。“上海教委断了我的高中路,而我要用我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战胜这个失败的教育体系。”占海特说。

占海特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四点期望:1.结束随迁子女被迫返乡的悲剧;2.结束留守儿童的苦难;3.让中国的孩子像天使一般也能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和少年;4.中国的教育也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对于全国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占海特表示十分不满意。她觉得这些政策毫无诚意可言,“北京的政策只能称之为“就地中高职”,而上海的政策将拼爹制具体化,并且对报考中职校又添加了社保的限制,较人才引进居住证,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新政未出细则,但就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占海特觉得此办法是扩大了教育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