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魏姓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70万。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魏氏
毕万
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湖北
魏毕万、魏文侯、魏昭王
钜鹿、任城;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
魏巍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毕万。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展开
字辈信息
待补 展开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钜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相当今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三国魏置任城郡(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间,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  堂号 魏姓的堂号主要有敬爱、治礼、十思、钜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钜鹿堂:魏姓因钜鹿郡为望,故也以“钜鹿堂”为其堂号。  展开
宗祠通用联
书屏志画;图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下联典指西汉大臣魏相,宣帝时,历官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张整顿吏治。图像被绘于麒麟阁。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魏绛,即魏庄子。力主与戎族和好,为晋悼公采纳。下联典指战国信陵君魏无忌窃取魏国虎符救赵。 誓成宅相;绰有祖风。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魏舒,应相宅者言,年四十而显贵。下联典指唐魏徵五世孙魏暮,议事无所畏,上谓其有祖风。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晋人魏绛。下联典指北齐史学家魏收,机警能文,十五岁能写文章。为北朝三才子之一。 信陵世泽;明鉴家声。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魏人魏无忌。下联指唐朝魏徽。 穰侯家跻四贵;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战国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魏冉,号穰侯。曾四登相位。下联指北齐魏收。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称政谱,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宋朝厌兀进士魏子翁。 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通经致用,拜夷为师。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指唐朝魏徵。下联指清朝道光进士魏源。博学,与龚自珍齐名。有《曾子章句》等。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授业,共推理学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东汉任城人魏应,曾与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的同异。下联典指南宋学者魏了翁,西父忧时,曾大白鹤山下筑室授徒,后又建鹤山书院,一时学者云集。反对佛家、老子的“无欲”说,推崇朱熹理学,著有《鹤山全集》。 展开
姓氏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