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门修谱网 > 姓氏百科
宁姓
宁姓,中国姓氏,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今宁姓多为甯(nìng)姓所改,但宁(nìng)姓与甯(nìng)姓原为二姓,将甯姓写作宁姓也是错误的,简化字方案中,只规定“寜”简化为“宁”,而“甯”作为姓字,并没有被简化。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实施的“汉字编码字符集”,就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 2009年,国家语委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也为“甯、氾、仝、谿、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作为姓氏,甯与宁读音不同。东汉《说文解字》中“甯”字音为“乃定切”、“宁”字音为“奴丁切”,对应的拼音分别是nìng和níng,历代辞书也是沿用这两个读音。 今部分由甯姓所改的宁姓已恢复原姓甯,现中国境内汉族使用宁姓采用nìng读音,少数民族改宁姓读níng。
宁氏
宁俞
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
宁俞、宁越、宁成
齐郡堂、成德堂
宁泽涛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 展开
字辈信息
朝阳区宁氏字辈:守学允之永(宗)、景(奇)毓(得德)世(玉)传(广)继、天衍(熙)宏廷方、尚昭树嘉贻 建远繁其绪、诗书承先泽、文章荣科第、积德思培养显宗维立志、端月庆新春、同协万代根、铭怀遵前训秉孝敬谱本、伟业光耀现、安祥久惠存 海淀区宁氏字辈: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文明长正学,光大泽堂源,何家道盛志,忠良有字迁,七方万代传 通州区宁氏字辈:有能存此道东可上应单维良永周用守裕世泽延俊德长春在文明万代传洪光真积厚登弟必由天 房山区宁氏字辈:俊家远祖玉 丰台区宁氏字辈:易永莫云启仕秀再思先德高明远文武贤良落太平 昌平区宁氏字辈:永言孝思,克广德馨 大兴区宁氏字辈:勇家甫国英雄俊秀 顺义区宁氏字辈:大清文润以光家国祖德方远万代永昌 西城区宁氏字辈:国望效顺佐 延庆县宁氏字辈:国泰贤才吉佳兴文运昌世代传忠孝 展开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宁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宁)人宁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宁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季,广汉(今属四川)人宁叔。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两宋以后,宁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 展开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济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 郡望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卫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今在山东省淄博市。 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 展开
宗祠通用联
宗族特征 1.宁姓济济多才,早在先秦时期,其名人便竞现史册。 2.宁之古体有两种写法,一作寜,乃秦宁公之支庶,一作甯,乃卫康叔之后,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们统统是黄帝之裔,又加后俱简化为宁,所以宁姓人更无须分彼此了。 3.曾任齐国上卿的卫国人宁戚,他用来打动齐桓公的歌曲可以说是古代较早的一首诗。歌曰:“南山矸白石烂,中有鲤血长尽半,生不逢尧与舜……,长夜漫漫何时旦。” 展开
姓氏动态